第261章 严绍庭:不信你们问张知府
徐阶侧目看向动了一下的严绍庭,眉心不由一紧。
自己今天虽然到现在什么话都没有说。
但不论是严讷、潘恩,还是大理寺卿迟凤翔,或者现在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光禄寺卿张守直。
他们光靠自己,能找到这么完善的资料嘛?
显然是不可能的。
自己不说话。
只是因为同样直到现在,严嵩、高拱、袁炜三人也没有说话。
光是眼下的局面。
还没有到需要自己上场的时刻。
在徐阶侧目观察审视严绍庭的时候。
袁炜却在盯着徐阶。
朝廷里改革与否,其实对他而言并不重要。
自己的根底是在西苑,而现在由高拱领衔的整饬吏治,又是以吏部为重。
自己只要通过郭朴抓好这件事情。
那么完全就不需要再理会别的差事。
严绍庭若是能辩论过,让人再也挑不出毛病,那自己顺水推舟的附议一下,不过是取一个人情。
若是严绍庭无法辩论过其他人,自己也没有必要得罪了刚刚返回内阁不久的徐阶。
至于此刻的高拱呢?
瞧着眼前这乱糟糟的一片。
高拱只觉得,朝廷整饬吏治的力度,必须要再一次加大。
朝堂之上都能为了一笔不过六千多两银子的税课,争论至此,放眼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岂不是要永远都在争斗之中。
必须要整饬吏治。
狠狠地整饬!
动了一下的严绍庭,面露笑容的看向光禄寺卿张守直。
“张寺卿是不是还要说……”
张守直眉头一挑:“本官还要说什么?”
严绍庭笑笑:“张寺卿既然查阅了《大明会典》且知晓这么多,肯定也知道乙巳改科之前,歙县产麦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二石,产米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八石;婺源产麦八千三百一十五石,产米八千三百一十五石。
“而在次年,也就是乙巳改科那一年,歙县产麦亏欠。但同时,婺源产麦八千石,较之之前确实亏欠了三百石,可是婺源当年产米,却是大大的丰收增产。
所以乙巳改科,因徽州府夏麦亏欠而产生的夏税生丝这笔账,就该是歙县一县承担。”
整个万寿宫大殿内。
人人面露狐疑。
严绍庭这是自己送证据给张守直他们?
他是脑袋糊涂了?
张守直更是顺口就说道:“既然严侍读知晓,那这笔账本就该是歙县一力承担!”
他双眼盯着严绍庭,目光流转,带着一丝暗笑。
既然你严绍庭都这么说了,你自己还有什么好辩论的。
可是。
严绍庭也笑了。
而且是明晃晃的笑了。
他开口道:“原本啊,下官也是如张寺卿所想,这笔账就该是歙县一力承担。毕竟婺源当年算不得亏欠,也就没有补交夏税生丝的道理。”
事情。
似乎就是这样的。
可严绍庭紧接着又说道:“但当年,歙县亏欠夏麦,婺源不曾亏欠,可是徽州府余下四县呢?难道当年四县都如婺源一样,没有亏欠?”
感谢好学生王锡爵、徐时行。
要不是这两个小子另辟蹊径,去查徽州府当年歙县之外,其他五县在乙巳改科的时候亏欠问题,自己真的不会想到这一茬。
没人能答上来了。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歙县。
就是当下这笔六千一百四十六两税银的人丁丝绢税课,就该是歙县承担的。
所以他们从一开始查找的,也都是有关于歙县的资料存档。
严绍庭开口道:“光禄寺并不知道,只知道盯着歙县一处,各方查证,就是为了论断之前的夏税生丝,现在的人丁丝绢,必须是歙县一力承担。”
他摇了摇头,哀叹一声。
随后。
严绍庭拱手道:“陛下,当年乙巳改科,除了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其余五县各有不等亏欠,所以才有了坐取徽州府夏税生丝八千七百八十匹,才有了如今六千一百四十六两税银的人丁丝绢税课。”
胜利的天平。
再一次的,被严绍庭给拉了回来。
他更是进一步说道:“虽然光禄寺言称《大明会典》有规制,直隶只言府而不言县。但臣亦查阅了顺天府的过往账目,如今顺天府已有人丁丝绢这笔税课,户部存档也只说坐取顺天府人丁丝绢,顺天府志亦如是。而顺天府,亦是各州县共同均摊。”
“请陛下明鉴,若是诸位不相信,大可询问现任顺天知府张府尊,便可知晓顺天府如今是否有人丁丝绢这笔税课。”
“而这笔人丁丝绢税课,又是否是顺天府各州县一并分摊,而非某一州或县单独一力承担!”
说完之后,严绍庭躬身作揖,随后侧身转头看向了今日随着自己一同入宫入殿,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开口的张居正。
众人纷纷一愣。
本来严绍庭在说到乙巳改科,除了歙县有亏欠夏麦,其他各县也或多或少存在亏欠。
这个时候,光禄寺卿张守直所说的那些话,其实已经无法取得十足胜利了。
而现在。
严绍庭又以同为直隶的顺天府为例,说明顺天府也有人丁丝绢这笔税课。
同样的。
户部也如对南直隶徽州府的催缴行文一样。
只说了坐取顺天府人丁丝绢。
而且顺天府志,也是如此。
这就是类比法了。
众人不由随着严绍庭的解释,纷纷回头看向好不容易在东南待了一年有余回京,却从内阁被贬到顺天知府位子上的张居正。
…………
?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