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水起 作品

第1377章 我看你会的太多了!



    陈阳侧头瞪了一眼秦浩峰,只见这小子脸上带着坏笑正看着自己,陈阳额头有些微微冒汗,加速了讲解的速度。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六老会,顾名思义,肯定是有六个老人……”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画卷上的细节,开始详细地讲解起来。

    画面中,亭子是整个场景的重点,亭子内,六位老者神态各异,或对弈,或观棋,或闲聊,其乐融融。为了突出六老会这个主题,画师特意采用了主大从小的绘画手法,六位老者身形明显比周围的仆从要高大一些,更加吸引观者的目光。

    亭子内,山水屏风前,六把交椅摆放的错落有致,两名老者正在对弈,棋盘放在两人中间,一位老者坐在一旁观棋,神情专注。四名仆从分列两侧,其中两名身着黑衣,两名身着白衣,侍立在侧,随时听候吩咐。

    左边台阶处,一位老者正缓步上台阶,他身后,一名仆从紧紧跟随,手中抱着的老琴,彰显着老者的身份和地位。亭子外,连接着一个水榭,两位老者正站在水榭中,一边眺望远处江景,一边低声交谈,怡然自得。

    水榭下方,两名男子,衣着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应该是负责安保的衙役或者演奏乐曲的乐师。为了与诗词意境相呼应,亭子两侧分别种着一株玉蝴蝶树和一只仙鹤,这正是为了对应画中两首诗---《庭鹤》和《玉蝴蝶》。

    “南园这里主要突出了六老,并没有交到马太守,”陈阳指着画面跟几人讲诉道,“人物刻画、衣着服饰,都符合北宋风格,画理也没有问题,之后我们往上看。”

    江水静静流淌,将画面一分为二,南园的热闹繁华似乎都被这江水隔绝在了对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是一片与之截然不同的景致。

    浅滩上,稀稀疏疏的树林点缀其间,像是画家随意挥洒的墨点,为这片空旷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机。远山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描绘,而是采用了几条深浅不同的墨线勾勒,略加点染,只为凸显出山前那一片雾气苍茫的景象。

    山间的树木也画得十分简单而模糊,仿佛笼罩在一层薄纱之中,呈现出一片朦胧的景象,与近景明晰整饬的楼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轻重之间,更显画面的层次感,也使画面的中心自然而然地偏下,给人以稳定感,同时更加突出主要内容。

    与浅滩之间,隔着一条波光粼粼的江水,上面题写着《宿清江小舍》的诗句。顺着诗句望去,在山脚下,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掩盖之中,一处简朴的农家小院若隐若现。

    仔细观察,会发现画中的树木是用赭石和花青两种颜色绘制而成,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将树木的前后层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小院前,站着一个人,正眺望着对岸的南园,或许是在思念着什么人,又或许是被南园的热闹景象所吸引。江面上,一艘小船轻轻飘荡,随着水波轻轻摇曳。

    孤帆

    小院的右下方,一艘孤帆正迎风向前行驶,朝着那一片朦胧荒芜的大山方向驶去,这里描绘的正是《孤帆》这首诗的意境。江面之上,一对燕子正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这里所对应的则是《归燕》这首诗。

    归雁和捣衣服女人

    “江岸上,你们看。”陈阳指着画卷中江边正在捣衣的两名妇女,转头对众人说道,“这两名女妇女正在捣衣,这个细节大家可要注意了。”

    说着,他又指了指前面飞翔的燕子,“你们看,为什么我把归燕画在这对妇女前面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的诗词中,秋天捣衣往往代表着思归的含义。”

    “你们想想前面归燕的场景,就能够明白,此时已经是秋天了,燕子都开始南飞了,是不是?这个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思念起远方的亲人,盼望着他们能够早日归来。而捣衣这个场景,就恰好配合了这种思乡之情。所以说,这幅画中的捣衣场景,对应的诗句应该是《闻砧》。”

    两名妇女身后是一片村落,表现的是《宿后陈庄偶书》这首诗的内容,注意看村落的房子,与清江小舍虽然都是民居,样式却发生了变化,树干的勾勒,也区别于南园中的树木,这些人物线条,也不如前面的六老挺劲,除了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六老以外,如果不是画师具备丰富的绘画技巧,那么就是不同画师所画,只不过这是自己的猜测而已。

    捣衣女身后的村落

    “最后这部分就简单了,你们看这片山景,是典型的北方山水画法。。”陈阳说着,将手指向画面的尽头,那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

    画面近处的小山虽然低矮,却将远处高耸的山峰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与画面后方大片留白形成的虚无缥缈的山峦形成对比,一实一虚之间,相映成趣。这种巧妙的布局,使得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空间感,也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这座大山,山石轮廓比较清晰,画法上使用了短条子皴擦出,体现山石雄伟。”说着话,陈阳在最高山峰处用手点指了几下,“这里是最能显示出北宋风格的地方。”

    北宋的山水画家们,尤其注重对山石形体的描绘,他们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皴法,力求展现山石的雄伟壮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范宽的钉头皴和豆瓣皴,以及李成的卷云皴。他们通过在山石的脉络凹处,巧妙地运用钉头皴和豆瓣皴,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层层渲染,仿佛给山石披上了一件质感厚重的外衣。

    而山顶处的点染,则如同画龙点睛之笔,使整座山峰更显立体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独特的画法,不仅突出了山石的质感和纹理,更体现了北宋山水画雄浑壮丽的风格。这其中,既饱含着画家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蕴藏着北宋时期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