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心慌意乱
“让他们闹吧,闹得越大越好。”李宇轻声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清他们的真面目,明白谁才是真正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的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宇更加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他加强了与朝廷其他重臣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商讨应对之策。同时,他也积极寻求民间力量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他的政策。
而魏藻德和孔胤植等人,虽然声势浩大,但在李宇的坚定立场和智谋面前,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开始意识到,这场较量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李宇也并非他们可以轻易击败的对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宇的政策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而那些曾经抗议的读书人,也在李宇的诚意和努力下,逐渐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和不满,开始重新审视并接受这一政策。
在李宇亲王的积极推动下,朝廷内外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学术新风。他深知,要想真正打破阶级壁垒,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此,他派人四处招揽各种学派的人才,希望能够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举措,对于那些原本属于儒家学派、一直占据着朝廷要职的士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原本属于自已的官位被一个又一个来自不同学派的人拿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然而,面对李宇亲王坚定的立场和朝廷的政策,他们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已的地位逐渐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那些一直渴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学子们,则对这一幕充满了羡慕和渴望。他们看到了李宇亲王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包容,看到了不同学派的人才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心中不禁燃起了希望之火。他们开始意识到,或许自已也有机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崭露头角,实现自已的抱负和理想。
然而,朝廷的职位和官位毕竟是有限的。随着不同学派的人才不断涌现,原本就激烈的官场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那些原本就有一定地位的儒家士绅们,为了保住自已的地位,开始更加努力地钻营和争斗;而那些渴望步入仕途的学子们,则更是拼尽全力,希望能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官场竞争中,李宇亲王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真正的贤才并非仅仅通过科举考试就能选拔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成长。因此,他更加注重对于人才的考察和培养,希望能够为朝廷选拔出真正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
在李宇亲王的努力下,朝廷逐渐形成了一种包容、开放、竞争的氛围。不同学派的人才在这里汇聚一堂,共同为朝廷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已的智慧和力量。而那些原本对李宇亲王政策持怀疑态度的儒家士绅们,也逐渐看到了这一政策的积极效果,开始逐渐转变自已的态度。
魏藻德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沮丧。他原本以为自已精心策划的计谋能够一举击败李宇亲王,收拢更多的读书人成为自已的支持者。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
那些被他收拢的读书人,虽然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却更加尊崇孔胤植。他们之所以愿意跟随魏藻德,也不过是因为孔胤植的声望和影响力,而并非真心实意地支持他。这让魏藻德感到十分尴尬和无奈。
更让他感到头疼的是,这些读书人聪明且精明,他们不会轻易地为任何人卖命。想要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自已效力,没有足够的利益是根本行不通的。魏藻德开始意识到,自已或许从一开始就低估了这些读书人的智谋和野心。
回想起最初的志得意满,魏藻德不禁感到一阵苦笑。那时的他,以为自已能够轻易地掌控局势,将李宇亲王逼入绝境。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他既无法彻底击败李宇亲王,又无法真正收拢那些读书人的心。
“看来,我还是太天真了。”魏藻德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落寞。他开始反思自已的策略,试图找到一条能够摆脱困境的出路。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眼前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藻德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盲目地追求胜利,而是开始更加注重现实和利益。他明白,只有真正掌握住权力,才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斗争的世界中立足。
于是,他开始调整自已的策略,试图通过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手段来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利益。他不再仅仅依赖于那些读书人的支持,而是开始积极寻求与其他势力的合作和联盟。
孔胤植站在孔庙的大殿前,望着眼前庄严肃穆的孔子像,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坚定。他深知,孔家之所以能够受到千年的尊崇,正是因为儒家学派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现在,朝廷中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学派的人,这对于儒家学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孔胤植在心中默念,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他明白,如果朝廷中继续充斥着其他学派的人,那么儒家学派的影响力将会逐渐减弱,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孔胤植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召集了孔家的族人和门徒,共同商讨对策。他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孔胤植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加强儒家学说的传播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儒家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争取朝廷的支持和认可,让儒家学派在朝廷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