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角色到位
河北东、西二路的热闹是独属于他们的‘快乐’,或者说是独属于韩某人的快乐。(*^▽^*)
而在河东路的代州境内,一场另类的‘热闹’在五台山内缓缓拉开序幕。
作为五台山大舞台的两方主角也悉数到位,他们分别是:以萧易为首的辽国西南路招讨军vs以狄谅狄谘为首的大宋捧日天武军。
这场在韩某人的计划中是酝酿最久的战争,最终交付给了大宋中央禁军中最强的上四军之二的捧日天武军。
狄谅任捧日军都指挥使,狄谘任天武军都指挥使。
捧日军为禁军骑军编制,隶属殿前司都指挥使司,殿前司骑军诸军主力。
天武军为禁军步军编制,隶属殿前司都指挥使司,殿前司步军诸军主力。
按照五百人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
捧曰、天武、龙卫和神卫上四军既然各设左、右厢,则四军应各有五万人,共计二十万人。
然而在事实上,上四军的兵力显然大大少于此数。
真宗时,规定上四军“厢各三军,每军五指挥”,而捧日军与龙卫军每指挥仅有三百人或二百五十人。
如天武军与神卫军每指挥兵力和前两军相同,则捧日军和天武军每厢才四千五百人,四厢约为一万八千人上下,龙卫军和神卫军每厢才三千七百五十人,四厢大致在一万五千人。
这么算上四军合计才三万三千人左右,比起最初的二十万配置相差太多。
既然作为大宋的牌面部队,那就不能才这么点兵力,在韩明提交的军事改革方案中,就有重启‘上四军最初配置的建议’。
结果直接被英宗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衙门外加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六个大宋军政财最高决策者和部门机构给否决了。
六者之间虽然各有各的想法和不同见解,但是归根结底就两个症结:一是上四军扩充成二十万的配置,那么其余军队怎么办?
是不是也要按照建国时侯的来配置,那至少一百万的人数挡不住。
二是猛然将上四军扩充到十几万人,军需装备、庞大的军费开支哪里出?
三司衙门作为财政部门出?人家可不乐意,他们费劲心力收的税可是要用于协调民生用,哪里有多余的做军费。
户部出?户部:尼玛的,老子早一百年前就成虚职部门了,找俺没用!
兵部出?兵部:俺和上边那个老兄同样的问题!
最后看着作为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抱歉,俺们只有调兵之权,要钱还是找三司衙门!
兜兜转转就是一个意思:没钱扩充军备和人数!
这让韩明气的直跳脚,这不是明摆着就是不给配置吗?!
最后还是英宗皇帝大气,直接大手一挥,将四军的总数提到四万人。
平衡一下,四军下属的左右八个厢,各自就扩充个八百人左右。
韩某人直接在英宗皇帝这里收到一万点暴击,最后只能拿着旨意带头扩军去了。
而为了不引起其余军队的羡慕嫉妒恨,这扩充的近七千人也要从其余部队招募。
里外里,就是从下面的槽跳到上边这个槽,还是宋军内部小规模调动。
韩某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全扔给狄谅狄谘两兄弟负责,自己找个地方郁闷去了。(# ̄~ ̄#)
而经过军改后的上四军,正式在治平二年年底进行换装,治平三年正月初五刚过,就′枢密院的军令,北上河东路,与辽军展开第一波的交锋。
在天寒地冻的正月里行军,对于军改完的捧日天武军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但是比起之前的邋里邋遢拖后腿的形象来说,如今的中央禁军完全脱胎换骨,达到了‘精锐’一级。
从初五离开东京府,到十五左右进入太原府一带,整整十个昼夜的交替急行军,堪称神速。
放在以前,怕是三日急行军就能让这帮老油条和新兵蛋子集体抱怨连连。
现在除了闷声低头往前冲刺以外,并无一人有怨言,这样的‘精锐’表现让狄谅狄谘很是满意。
十八日,捧日天武军穿过太原府进入忻州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