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平民的日常生活(二)
没看错,的确是一家之主的男人做饭。
因为刘丙的妻子在城北的一个纺织作坊找到了一份工作,十日一结的薪水,比刘丙赚得还多。
朝廷鼓励已经成婚的女性出来做事,这让许多守旧派痛心疾首,觉得国朝纲常有失,乾坤倒悬,必然惹得夫纲不振,家庭失睦。
但却遭到了京师不少家庭的一致怒骂,尤其是河东那边的战事结束后。
韩世忠领兵在阴山东南来了一次武装游行,带给朝廷乃至天下百姓的便利,不只是漠南大量的马匹、牛羊乃至牧草的输入,同时带来了商贸的极度发达。
是人总归是要穿衣服遮蔽、取暖的,所以在漠南与中原王朝再次取得了直接联系后,粗布就成为河东方向最重要的互市产品之一。
根据洪武四年的统计数据,长江以南诸行省,不包括四川行省,民间产出的麻缕已经超过了三亿斤!
在户部强制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后,从江南兴起的成衣铺也迅速向天下各地流行开来,山东、河北、河东三行省的粗布纺织产业,也随之兴起。
东京城靠着过百万的人口,也在粗布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这里毕竟是国朝首都,新的技术、改良的纺织机,往往经朝廷的大力推广后就迅速普及下来。
所以东京城的纺织业,从业的女工就达到了近二十万人,同样的质量下,东京城的粗布,靠着京师的名头,就占据了不小的优势。
所以刘丙这两年赚得钱,远不如妻子多,让妻子多睡一会儿,他来做早饭也心甘情愿。
夫妻两人用过早饭,妻子匆匆与邻居的大嫂一起结伴去上班,刘丙则把儿子刘正送去了红石桥小学堂,这才不紧不慢地向码头而去。
王伦一直试图推行在梁山泊时期的那种小学教育,作为京师,东京城的小学堂也迅速地一所接一所设立了起来。
前期缺乏师资力量也没关系,从民间选拔一批识字的读书人,从商行抽调一批管账的,先教会小学生们识字和基础的算术。
以红石桥小学堂为例,朝廷减免了相当一部分学杂费,学生们的家庭只需要缴纳一笔不算很多的书本费就可以了。
因此小学堂在天下尚未完全铺开,是作为县学这一级别的补充,目的在于快速培训一批识字、能算术的“学徒”,从而让普通百姓的子女们也多一条出路。
这笔朝廷补贴,王伦以皇室的名义每年捐出一部分,其余则需要礼部以及地方官员们向商人们募捐。
所以不少官员们都觉得很羞耻,历朝历代的官员,哪个不是威风在上,什么时候要卑言辞,求到商人面前了?故而许多官员都觉得,王皇帝不把当官的当人看,宣扬与万民共天下也就算了,至于一而再地打士大夫的脸面么?
但王伦觉得不要脸的难道不是你们这些文官么?前宋时朱勔在东南,名义上也是官,实际上就是赵佶在东南养的一条狗,你们这些文官到了东南,哪个不是舔着脸去拜访?
地方上的知县们,又有哪个不需要看本县大户的脸色?朝廷让商人捐款办学,这是给他们扬名,给他们脸面,你们这些文官究竟是怎样的脑回路,认为官不如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