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背景资料1
因为毕业论文主题就是研究经济问题,所以雷顿雷顿很清楚。16世纪美洲地区的例子并非个案。实际上当在老欧洲的很多国家,类似进程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例如在13世纪上半叶,丹麦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农民,自耕农强盛才支持了瓦尔德玛大王和玛格丽特一世建立帝国的野心。
然而到17世纪上半叶,自耕农的土地只剩下不到10%了,这时的丹麦早已成为“贵族共和国”,连克里斯蒂安四世这样的君主也无力复刻克努特大王的功绩,在北欧其他地区,瑞典和挪威的情况略好于丹麦,但土地兼并趋势并无差异。
至于现在所谓的的欧系布列塔尼亚当时的沙俄,本身正经历着二期农奴制的折磨。
从中世纪以来,勃兰登堡、波西米亚、匈牙利、波兰、立陶宛和罗斯的君主们就不断用“恩赏”土地产权的方式换取贵族对国王的支持,连拉约什或者马加什这样的大王都不能免俗。
到16世纪,和在拉美一样,大庄园已经成为支配东欧各王国社会的主导因素。作为回应,波立联邦向着君权虚弱的方向一去不返、哈布斯堡王室利用宗教战争取得了对波西米亚和匈牙利贵族的胜利、勃兰登堡选侯用军队吸收了容克贵族的能量;在俄罗斯,沙皇和波雅尔之间血腥的宫廷斗争持续了两个世纪,最后让帝国钻了空子。
由于再征服运动,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也是大庄园主的世界,所以把大地产制输出拉丁美洲的,也是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惯性。
不过随着11世纪商业复兴,西欧的大地产制就随经济基础的变化逐步走向瓦解,同时君主的权力不断增强,宗教改革又帮助君主们夺取了教会地产。到16世纪,大地产在西欧基本消失,这也成为后世法国大革命和eu成立的根基。
不过布列塔尼亚和拉普拉塔的情况却向着相反的方向而去,18世纪,财政上十分窘迫,日益担心失去殖民地的西班牙开始在美洲实施改革,即著名的波旁改革。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从美洲地产主手中夺权,增加王室的收入。这场改革因此被卡拉雷斯、法尔内斯这些大家族骂为“美洲的再征服”。
改革期间,西班牙王室的主要举措包括推动自由贸易和商品摊派制,用商业冲击西属美洲原有的社会结构;用本土出生的官僚和教士取代本地精英,增加王室的直接控制;在财政危机出现时,西班牙还将美洲的大量财产运到本土。国家增收的努力既冲击到了庄园主的权益,也让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农民和城市公社居民不断起义,精英们紧随其后。
后者的态度是,既不满宗主国的压迫,也担心底层暴动冲垮现有秩序,例如海地黑人杜桑起义军屠杀白人,后来这场起义正是在第一代帝国宰相老法尔内斯指挥下残酷镇压的,最终岛上全部黑人被屠杀殆尽。但在镇压民众同时,大地产也在谋求摆脱西班牙王权控制。
改革的确取得了效果,短时间为西班牙带来了大量收入,但是由于它打破了王室和美洲本土精英之间原有的平衡,最终促使本土精英发起美洲独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