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都尉的诗
一座偌大的城,从知府到下面的属官,包括一些衙役,该杀的杀,该押的押,齐烨挥舞大刀莽了一圈,如今还担任原职的官员少之又少,屈指可数。
这也是为什么齐烨让吴尚峰马上担任知府的缘故,怕出乱子。
结果从齐烨入城到吴尚峰还没上任,两日,整整两日,屁事没有,百姓经过最初的惊恐后,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
即便是有事找官府,那最多最多就是找衙役打听罢了。
齐烨突然发现了了一个盲点,关于百姓与官员的盲点。
知府下面有很多属官,很多很多,各负责一房或多房,每一房有很多文吏,文吏下面很多衙役。
同知,二把手,如果知府走走道摔死了,他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火速上任知府,干的活和知府差不多,事实上,知府只是决策,同知具体执行。
通判,一般都是朝廷吏部直接调遣过来的,名义上可以监督知府。
再下面就是丞、簿、典、巡、史了,与各房负责刑、税、学等政务。
结果现在从上到下,地方官员十不存一,夅城愣是没出什么乱子。
齐烨足足思考了半日,思考明白了。
被干的不止是官员,还有很多大户。
百姓接触不到官员,只有大户能接触。
能接触到官员的大户,都无了,被官员接触的大户,也无了。
百姓,既不接触大户,也不接触官员。
然后,百姓该怎么过怎么过,从而出现了一个令齐烨哑口无言的事实,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地方官府整整上百号官员,很他妈多余!
齐烨有点不信邪,开始翻查公文,最终无语的确定了,大部分地方官员下的政令,公务,做出的决定,看似和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实际上和百姓鸡毛关系都没有。
政令,一个典簿就能下,一个典簿就能盖印,从公务来看,参与进来好几个官员,商议了好几天,和州府汇报了好几天,最后落实了好几年,完了城中百姓还不知道落实啥了,光知告示上写了,没看明白。
没看明白,不是因为百姓不认字,找认字的看了,认字的看的也是云里雾里的,看似什么都说了,转头走两步,全忘了,不是没印象,而是没概念,找衙役问,找文吏问,衙役和文吏让他们自己看去,看不懂咋整,不知道,不归他们管,归上面的官老爷管,你还不能问,一问咋找官老爷,人家就急眼,哎呀我去,你滋事是不是,官老爷那是你能见就见的吗,就这一套流程,很是让人无语。
齐烨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了,缺了大量官员,国朝是没办法运转的,体系是没办法运转的。
但是缺了官员,缺了大量中高级官员,百姓该怎么过日子怎么过日子,一点都没受影响,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齐烨也是猛然想起之前在京中,哪怕是在京中,自己一个衙署接着一个衙署的端,好多衙署空缺官位那么久,也没看到京中出现岔子。
如果问夅城之中比齐烨还无语的是谁,那么必然是吴尚峰了。
此时的官衙后院之中,吴尚峰望着蹲在墙角的一群人,想骂,又怕骂急眼了打不过。
周宝、季小鹿、花树、贲,外加一个史恭,五个人,正在研究写圣旨,关于写册封吴尚峰成为夅城知府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