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章 恩科
李令月非但计划着要将吐蕃拿下,日后,她还准备亲征高句丽,完成她家阿翁没有完成的遗愿呢。
瞧着如今武皇恨不得将她摁在两都的架势,她当真还有机会往外跑吗?
李令月叹了口气,罢了,她刚回来,对于她无故失踪一事,她家阿娘八成还有心理阴影。
待此事造成的影响稍稍淡去一些了,她再试着跟她家阿娘提一提上战场的事吧……
这时候,李令月还未曾料到,往后至少两三年的光景中,她都没有机会再踏上她心心念念的战场了。
对于她而言,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武皇对李令月道:“这先秦典籍既然是你命人带回来的,整理典籍的工作,就由你来总揽吧——活交给你手底下的人做,你只挂个名就是。”
这项差事,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要紧的是,他们得提醒众人,这些珍贵的典籍是李令月带回来的,李令月是天命所归。
让李令月挂个名头,就很合适了。李令月手底下真正出了力的人,武皇和她都看在眼里,自也不会亏待了他们。
对于武皇的提议,李令月并不反驳,她手头事务繁杂,整理先秦文献一事,并不是非她不可,她自然要先紧着别的事。
李令月想了想,又对武皇道:“阿娘,当日跟随我一起前往战国时代的那些吐蕃降军,如今视我如天神,对我很是尊崇。咱们不如从这些降军中挑选一些机灵之人,放回吐蕃去,让他们为咱们打探消息。”
吐蕃人并不通晓中原历史,他们对于自己究竟穿越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始终有些懵。他们只大概知道,他们来到了将近一千年前的时空。
在战国时,他们忙着学习唐语,与时人交流的任务,基本都落在了唐军的身上。
唯有一点,是这些吐蕃人可以肯定的——在李令月一行人的帮助下,当地人的生活,肉眼可见的变得越来越好。
李令月在危机时刻,能够带着他们转移到另一个时空,且又能为另一个时空,带来如此神奇的变化。
在吐蕃降军看来,即便李令月不是天神,也与天神无异了。他们自然盼着李令月能够将吐蕃也纳入管辖之下,好让他们的同胞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一旦将这些人放回吐蕃,这些人会是李令月最得力的助手,李令月和朝廷不必担心他们背叛。
在听李令月说完这番话后,武皇道:“此事就交由你来操办吧,朕会派相应的官员与你接洽。”
对于李令月,武皇向来很舍得放权。她不怕李令月贪恋权柄,只怕李令月还不够贪恋权柄。
在武皇看来,李令月行事虽有章法,但手段还有些稚嫩。如今趁着她能看顾得上,合该让李令月好生历练历练。
李令月应了声是。转眼间,武皇又与她提起了另一宗事。
“此次,朕处置了一批官员,自然要挑一批人补上。朕有意举办一次恩科,今年,这恩科的殿试环节,便由你来负责吧。”
这也是武皇诛杀那些跟她作对的大臣们时毫不手软的原因之一。只要朝中不缺干活的人,少一些跟她作对的人,说不得还是一件好事。
武皇让李令月来做这恩科的殿试面试官,也是有意要让李令月栽培属于自己的人手。经由李令月之手进入朝堂的,便与她多了一分香火情。
关于这一点,武皇再清楚不过。她亲自提拔的人,用着就是比先朝旧臣要顺手些。
“阿娘,我没主持过殿试,若是将这事儿办砸了可如何是好?要不,我就先替您打个先锋,具体录用何人,还是由您来定吧。”李令月道。
“让你接这项差事,你只管接了就是。便是你选的人不合用,也可事后撤了。”
武皇表示,裁撤官员对于她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了,没有任何压力。
“婉儿曾数次协助朕处理科举之事,朕将她借给你。你若是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只管问她。”
说完这话,武皇又对李令月语重心长地道:“此次恩科之中,你要格外留意那些青年才俊。朕算是看明白了,与那些老朽之人相比,还是青年才俊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
李令月总觉得武皇话中有话,她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
在与心腹爱将们协商过后,李令月很快便敲定了进入吐蕃的人选。
拢共五千余人,既有在吐蕃颇有势力之辈,又有那等长袖善舞之人,还有一些则是看着不起眼却极擅打探消息之人。
对于李令月而言,数千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多了,不好管理,吐蕃人会通过这些人反向打探到大唐,尤其是她的情况。少了,则如泥牛入海,起不到什么效果。
在为这些人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后,李令月终于派人将他们送回了吐蕃。
这些人一回到吐蕃,便忙不迭地向他们的同伴们转述他们一路上的见闻。他们秉着七分真,三分假的原则,几乎将李令月吹成了真神下凡。
紧接着,武皇也被他们吹了一波,说她能够生出这样一个女儿来,定然也不是什么凡人。自武皇登基之后,大周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气象,这正是上苍给他们的提示云云。
他们的话,有些人信了,有些人则将信将疑。但人都是有从众性的,随着他们的话语在吐蕃越传越广,影响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这时,那些回到吐蕃的人又暗自感叹,大唐太女手中有不少良种,更有许多他们用得上的东西。可惜,这些好东西,她向来只给自己人。
要是他们也能跟大唐太女成为“自己人”,不知会有多少好处……
这番话,听得周围之人人心浮动,恨不得立刻将李令月撒出的饵咬在嘴里。
吐蕃人中,仍有一批重臣坚定地认为大唐人不可信,他们应该好生防着这些唐人。但有了回归吐蕃之人的大肆鼓吹,不知不觉间,吐蕃人分化成了两拨……
日后,当大唐再次征战吐蕃之时,只需将坚决不肯服从他们的这拨人打服就好。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
却说李令月跟着上官婉儿一起操办科举之事,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月,才终于有了些眉目。
此时的科举程序还远远不像明清那般繁琐,因朝廷急着用人,待做好准备之后,从初试到殿试,拢共只花了月余时间。
本朝的初试内容为诗社、草书、经学,主考官由各地的地方官担任。
通过初试者,可参加殿试。参加殿试的考生,需根据主考官所出的题目,当场作一首五言/七言律诗,或是五言/七言绝句1。
因这回李令月是主考官,各地的考题需要她来拍板,殿试的内容更是需要她来拟定。
她一面召集礼部的官员来出题,一面翻阅着过往几届的试题,思考着她该如何出题。
她家阿娘出的题目一般比较随性,多是想到什么便即兴发挥。
甚至有时候,直到士子们踏入大殿了,她还会临场变卦,把原本拟定的试题给改了。
李令月第一次给人出题,自然要谨慎些。她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拟定了好几个题目,准备等到了殿试的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考题。
武皇得知李令月的想法后,嗤笑一声:“随性些就是了,这科举考试,本就是给你我甄选人才。自然是底下的人想法子来迎合你我的心意,而不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倘若你发现你选拔上来的人不称其职,事后再寻个由头将其贬下去即可。”
“我只是想着,我在考核关把控得严一些,稍后咱们付出的成本就低一些。”李令月道:“若真是让那等德不配位之人上任做了官,还不知多少百姓要因此而遭殃。”
“对了阿娘,除了进士科与明经科之外,还有武举。这武举是您首创的,您当时的想法,也跟我讲讲呗!”
武皇要通过武举来选拔人才这件事本身,李令月倒是不难理解。
大唐疆域广阔,周边的邻居们一个个都不怎么安分,时有异动。
武皇杀了一批功勋武将,对外战事上不免有些捉襟见肘。
她想要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才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武举的考试内容总共有七项,分别是: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2。
别的项目,李令月倒还能够理解,唯有“身高相貌”这一点,让李令月看了之后,颇有些疑惑。
她当然知道她家阿娘有些颜控啦,不过,若是选拔戍边的将领,完全可以把这一条给拿掉吧?
武皇却坚持道:“参加殿试的士子,都是要走到你面前来的。你若是不对身高相貌加以限制,到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一个个都是歪瓜裂枣,可有你哭的时候!”
她话虽这么说,但毕竟这一届的主考官是李令月。
李令月一面对着武皇应是,一面还是偷偷将这一条给去掉了。
这直接导致,进士科、明经科与武举三科的人前来参加殿试时,人数比往年暴增了数倍。
看来,样貌普通但本事不差的人,还真是不少啊!
李令月为自己增加的工作量而哀嚎着,心中却并不感到后悔。她对下属们的相貌没什么要求,或者说,她工作的时候,在她看来,下属们长什么样,都没有差别。
比起样貌,她更在意下属的才能以及品性。
这与武皇有些的不同。武皇向来是看脸,看能力用人的领导。至于下属本身的私德,她是不大看重的。
深夜了,当李令月将明天将要参与进士科的士子名单整理好后,她发现了一个眼熟的名字。
宋璟。
此人与姚崇并称“姚、宋”,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如今,姚崇已步入朝堂,先前在储位之争中却选择站在李贤那一边。
宋璟却还未步入朝堂。
也不知,此人她是否可以争取到手。
作者有话要说
12来自百度百科
宋璟跟令月只差两岁,武皇在见了他之后,一颗做媒之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感谢在2024-04-0715:36:47~2024-04-0723:27:3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如是不归2瓶;画凉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