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六百零五章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
李如松略显不安的坐在了车厢内,看着窗外,眉头紧锁,按照车程,从保定府抵达京师,只需要四个半时辰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朝发夕至。
他来的时候,从京营到保定府还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
驰道部署军队的速度,超过了骑营。
大明花费了重金打造的三个骑营,正在驰道之下,变得可有可无了起来。
的确,战场上的确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明的驰道,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大明每一个角落,到了地方,还需要继续行军,骑兵的机动能力,还能够得到体现,可是驰道快速部署军队的能力,还是让骑营变得尴尬了一些。
李如松的不安,其实是对未知的不安,大明拥有了驰道后,过去许多行军的经验都在缓慢失效,而新的经验还没形成,这就是未知的不安。
“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师了?”李如松下车的时候,依旧有些迷茫的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北大营的车站。
北大营的车站,从小土台,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数个车道的大站,一辆辆铁马牵引的火车,带着滚滚浓烟和尖锐的汽笛声哐哧哐哧的渐行渐远,李如松呆呆的看着车辆的驶离,大明真的是日新月异。
“回来了?”戚继光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看到了李如松在四处打量,走了过去,笑着说道。
“见过大将军。”
“多礼,坐车回来的感觉如何?”戚继光询问起了李如松的感觉。
李如松看着身后的大家伙,愣愣的说道:“用铁马行军,可以最快的投入战斗,若是敌人打着以逸待劳的想法,恐怕要碰的满头是包了,这玩意儿现在力气这么大吗?三十六匹马力。”
一个团营算上杂流三千人,一台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其实就能拉五十人,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这次骑营从保定府回京,大明皇帝下旨,当作是压力测试,共计出动了从升平一号到升平三号,大小机车一千余辆。
戚继光看着身后仍然散发着余热的蒸汽机车,无奈的说道:“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就只有四辆,唉,大司空不敢跟元辅次辅争铁马的数量,只能吃点剩饭。”
铁马是个好东西,但是因为产量有限,元辅和次辅都抢,工部能拿到的不多,投入驰道的最新型的升平三号,就四辆,剩下的都送到官厂去了。
这也是申时行要在松江府建铁马厂的原因,更多的铁马厂、更高马力的铁马、更高的产量,都能促进大明的发展。
李如松却摇头说道:“主要是驰道还没有修到嘉峪关,重开西域还在规划,若是现在就修通了甘肃段,重开西域提上日程,一切都要为大军征伐让路。”
“三日后大阅,你准备好为陛下先导。”戚继光不再讨论铁马,说起了大阅的具体事宜。
铁马的货运已经在跌跌撞撞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明每一里的运费,正在快速的下降,但仍然很贵,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已经从陛下的大玩具,逐渐变成了拉货的怪兽,呼啸而过的铁马,拉着沉重的货物奔腾的场面,已经不能引起人们驻足围观了。
而铁马,也成为了大明煤银对流的重要支点之一。
在戚继光看来,大明君臣们总是在讨论着白银或者说货币的流动性,而戚继光更加在乎,货物的流通性。
在更多的货物,还是更多的货币之间,戚继光倾向更多的货物,只有更多的货物,才能催促着货币的增长和流通,没有足够的货物,货币就只是堆积如山的银块而已。
大明内外正在快速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时代,而处于巨变中的人们,反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剧烈。
三月十八日,天未亮的时候,李如松就带着骑营开始从德胜门入京,因为是操阅军马,所以并没有携带火器,而是清一色的陌刀,陌刀全长一丈,刀刃长达二尺一寸的两面刃,刀柄以红色麻绳缠绕。
其实从唐代中晚期起,这种长柄刀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因为逐渐失去了使用环境,重达十五斤的陌刀,是一种独属于精锐选锋的兵刃,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挥舞这种大刀,换成弓弩、或者火器能够更加有效的杀伤。
大明专门打造这种不符合眼下战场环境的兵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明承唐制的政治需要,也是为了宣扬武威,毕竟这种大家伙,看起来就特别的唬人。
清晨的天光仍然昏暗,一个三千人的骑营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前列阵等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一色、整齐的陌刀被骑营锐卒扛在了肩上,陌刀的刀刃和甲胄,反射着清晨的阳光,熠熠生辉,这是大明武德的具体体现。
自武宗落水之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春秋大阅才开始正常举行,这是张居正稍复祖宗成法的一部分。
在鼓声和号角声中,一身明光甲的皇帝陛下,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的走出了午门的城门,而后轻轻勒马,看向了李如松。
“臣李如松奉命接驾!臣代京营十万一千三百余锐卒,请陛下前往北大营阅视军马!”李如松打马向前,翻身下马后,行半礼,大声的喊道。
“准,起驾前往北大营,李将军辛苦。”朱翊钧点头平静的说道:“大明军容耀天威!”
“陛下威武!”
“臣遵旨!”李如松站起身来,向着身后的白象而去,他身穿甲胄,但依旧灵活的爬上了白象,扛起了陌刀。
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喊道:“起驾!”
整个仪礼庄严肃穆,大明百官,跟在了仪仗之后,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只是慢步。
大明皇帝再次抵达了忠诚的北大营,他勒住了马匹,看着列阵两侧的京营锐卒,挥了挥手,大声的喊道:“大明军威武!”
“陛下威武!”
京营锐卒的一声声山呼海喝,整齐划一,声震山河,直冲云霄。
这一声声的声震云霄的呐喊声,惊动了远方的飞鸟,也让一些个心怀鬼胎之辈,惊惧无比。
今年的春秋大阅,和往年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是整齐划一的步营、骑营走过了观礼台,而后大明京营锐卒们,展示了一番排队枪毙战术,训练有序的京营锐卒,在硝烟弥漫之中,完成了展示。
在三十斤火炮缓缓驶过观礼台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黑洞洞的炮口,清楚的意识到,大明皇帝,武德充沛。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信号,大明并不会因为北方靖安而停止振武的步伐,如果有人试图掀起风力舆论,都是在刀口舔血。
朱翊钧看向了身旁的奉国公,随着年纪的增大,戚继光逐渐将京营的诸多事务,都交给了新生代的少壮派们去做,戚继光现在抓军纪,这是放权,毕竟已经是奉国公了,再像当初事无巨细的管,很容易让皇帝产生一种恋权的错觉。
“陛下?”戚继光疑惑的问道,陛下看了他许久,戚继光有些迷茫,操阅军马一切顺利,展现了大明军容整齐,震慑了宵小之辈,圆满的完成了陛下的交待的任务。
“陛下,他们没通过锐卒的遴选,故此去了勋军。”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
戚继光膝下有五个儿子,都是侧室所生,正妻王氏不能生育,戚继光纳了三个侧室,二子早夭,其余四子业已成年,但奉国公的儿子们,都没在京营履任。
“举贤不避亲,戚帅定的那个标准,李如松年轻十二岁,估计能做成。”朱翊钧觉得戚继光对儿子们要求太严了,就那些标准,朱翊钧都无法通过。
虎力弓,一百二十斤,拉距二尺八分,十矢九中,就这一个标准,就不是朱翊钧能做到的。
京营十万大军,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一共就是二十八个人。
戚继光思索了一下,摇头说道:“陛下,臣是奉国公,孩子们要是进京营,就得有远超常人的本事,让别人服气,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还是不要进的好。”
戚继光是大将军,孩子们进了京营,一定会有许多的优待,因为他们一定会被人叫做戚少帅,就会有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这涉及到了公平二字,既然没有过人之能,还是不要到京营来破坏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一点点公平了。
京营是陛下的京营,戚继光从来没有当做自己的私产,京营吃的是陛下的粮,穿的是陛下的衣。
“那除长子外,其余三子,一体恩荫千户,赠昭勇将军。”朱翊钧看着戚继光说道:“就不要推辞了。”
长子要继承奉国公的爵位,所以是其他三子。
但凡是戚继光掌握一点拥兵自重的技巧,也不至于落得个妻离子散,连生病都无钱看病,一代英豪那般潦倒,着实让人痛恨不已。
鞑清末年,搞了个小站练兵,练兵练出个袁世凯来。
而现在,戚继光甚至不让自己的儿子进京营,哪怕是以朱翊钧看来,戚继光的三子戚昌国已经能当大任,但戚继光还是设立了高高的门槛,将戚昌国拒之门外,不让他到京营来做少帅。
特别设立了那么高的门槛,就是为了避嫌。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他打开了石灰喷灯,翻开了桌上整理好的奏疏。
这第一本奏疏,就让朱翊钧眉头紧蹙了起来,申时行遇到了麻烦,围绕着一条鞭法,朝廷和地方势要豪右们展开了角力。
这一次来势汹汹。
(本章完)
他来的时候,从京营到保定府还用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
驰道部署军队的速度,超过了骑营。
大明花费了重金打造的三个骑营,正在驰道之下,变得可有可无了起来。
的确,战场上的确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明的驰道,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大明每一个角落,到了地方,还需要继续行军,骑兵的机动能力,还能够得到体现,可是驰道快速部署军队的能力,还是让骑营变得尴尬了一些。
李如松的不安,其实是对未知的不安,大明拥有了驰道后,过去许多行军的经验都在缓慢失效,而新的经验还没形成,这就是未知的不安。
“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师了?”李如松下车的时候,依旧有些迷茫的看着已经焕然一新的北大营的车站。
北大营的车站,从小土台,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数个车道的大站,一辆辆铁马牵引的火车,带着滚滚浓烟和尖锐的汽笛声哐哧哐哧的渐行渐远,李如松呆呆的看着车辆的驶离,大明真的是日新月异。
“回来了?”戚继光站在车站的月台上,看到了李如松在四处打量,走了过去,笑着说道。
“见过大将军。”
“多礼,坐车回来的感觉如何?”戚继光询问起了李如松的感觉。
李如松看着身后的大家伙,愣愣的说道:“用铁马行军,可以最快的投入战斗,若是敌人打着以逸待劳的想法,恐怕要碰的满头是包了,这玩意儿现在力气这么大吗?三十六匹马力。”
一个团营算上杂流三千人,一台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其实就能拉五十人,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这次骑营从保定府回京,大明皇帝下旨,当作是压力测试,共计出动了从升平一号到升平三号,大小机车一千余辆。
戚继光看着身后仍然散发着余热的蒸汽机车,无奈的说道:“三十六匹马力的升平三号,就只有四辆,唉,大司空不敢跟元辅次辅争铁马的数量,只能吃点剩饭。”
铁马是个好东西,但是因为产量有限,元辅和次辅都抢,工部能拿到的不多,投入驰道的最新型的升平三号,就四辆,剩下的都送到官厂去了。
这也是申时行要在松江府建铁马厂的原因,更多的铁马厂、更高马力的铁马、更高的产量,都能促进大明的发展。
李如松却摇头说道:“主要是驰道还没有修到嘉峪关,重开西域还在规划,若是现在就修通了甘肃段,重开西域提上日程,一切都要为大军征伐让路。”
“三日后大阅,你准备好为陛下先导。”戚继光不再讨论铁马,说起了大阅的具体事宜。
铁马的货运已经在跌跌撞撞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大明每一里的运费,正在快速的下降,但仍然很贵,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已经从陛下的大玩具,逐渐变成了拉货的怪兽,呼啸而过的铁马,拉着沉重的货物奔腾的场面,已经不能引起人们驻足围观了。
而铁马,也成为了大明煤银对流的重要支点之一。
在戚继光看来,大明君臣们总是在讨论着白银或者说货币的流动性,而戚继光更加在乎,货物的流通性。
在更多的货物,还是更多的货币之间,戚继光倾向更多的货物,只有更多的货物,才能催促着货币的增长和流通,没有足够的货物,货币就只是堆积如山的银块而已。
大明内外正在快速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时代,而处于巨变中的人们,反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剧烈。
三月十八日,天未亮的时候,李如松就带着骑营开始从德胜门入京,因为是操阅军马,所以并没有携带火器,而是清一色的陌刀,陌刀全长一丈,刀刃长达二尺一寸的两面刃,刀柄以红色麻绳缠绕。
其实从唐代中晚期起,这种长柄刀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因为逐渐失去了使用环境,重达十五斤的陌刀,是一种独属于精锐选锋的兵刃,只有精锐中的精锐,才能在战场上挥舞这种大刀,换成弓弩、或者火器能够更加有效的杀伤。
大明专门打造这种不符合眼下战场环境的兵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明承唐制的政治需要,也是为了宣扬武威,毕竟这种大家伙,看起来就特别的唬人。
清晨的天光仍然昏暗,一个三千人的骑营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前列阵等待。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一色、整齐的陌刀被骑营锐卒扛在了肩上,陌刀的刀刃和甲胄,反射着清晨的阳光,熠熠生辉,这是大明武德的具体体现。
自武宗落水之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春秋大阅才开始正常举行,这是张居正稍复祖宗成法的一部分。
在鼓声和号角声中,一身明光甲的皇帝陛下,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的走出了午门的城门,而后轻轻勒马,看向了李如松。
“臣李如松奉命接驾!臣代京营十万一千三百余锐卒,请陛下前往北大营阅视军马!”李如松打马向前,翻身下马后,行半礼,大声的喊道。
“准,起驾前往北大营,李将军辛苦。”朱翊钧点头平静的说道:“大明军容耀天威!”
“陛下威武!”
“臣遵旨!”李如松站起身来,向着身后的白象而去,他身穿甲胄,但依旧灵活的爬上了白象,扛起了陌刀。
冯保一甩拂尘,吊着嗓子喊道:“起驾!”
整个仪礼庄严肃穆,大明百官,跟在了仪仗之后,行进速度并不是很快,只是慢步。
大明皇帝再次抵达了忠诚的北大营,他勒住了马匹,看着列阵两侧的京营锐卒,挥了挥手,大声的喊道:“大明军威武!”
“陛下威武!”
京营锐卒的一声声山呼海喝,整齐划一,声震山河,直冲云霄。
这一声声的声震云霄的呐喊声,惊动了远方的飞鸟,也让一些个心怀鬼胎之辈,惊惧无比。
今年的春秋大阅,和往年没有什么两样,依旧是整齐划一的步营、骑营走过了观礼台,而后大明京营锐卒们,展示了一番排队枪毙战术,训练有序的京营锐卒,在硝烟弥漫之中,完成了展示。
在三十斤火炮缓缓驶过观礼台的时候,所有人都看着黑洞洞的炮口,清楚的意识到,大明皇帝,武德充沛。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信号,大明并不会因为北方靖安而停止振武的步伐,如果有人试图掀起风力舆论,都是在刀口舔血。
朱翊钧看向了身旁的奉国公,随着年纪的增大,戚继光逐渐将京营的诸多事务,都交给了新生代的少壮派们去做,戚继光现在抓军纪,这是放权,毕竟已经是奉国公了,再像当初事无巨细的管,很容易让皇帝产生一种恋权的错觉。
“陛下?”戚继光疑惑的问道,陛下看了他许久,戚继光有些迷茫,操阅军马一切顺利,展现了大明军容整齐,震慑了宵小之辈,圆满的完成了陛下的交待的任务。
“陛下,他们没通过锐卒的遴选,故此去了勋军。”戚继光回答了这个问题。
戚继光膝下有五个儿子,都是侧室所生,正妻王氏不能生育,戚继光纳了三个侧室,二子早夭,其余四子业已成年,但奉国公的儿子们,都没在京营履任。
“举贤不避亲,戚帅定的那个标准,李如松年轻十二岁,估计能做成。”朱翊钧觉得戚继光对儿子们要求太严了,就那些标准,朱翊钧都无法通过。
虎力弓,一百二十斤,拉距二尺八分,十矢九中,就这一个标准,就不是朱翊钧能做到的。
京营十万大军,能做到这种地步的一共就是二十八个人。
戚继光思索了一下,摇头说道:“陛下,臣是奉国公,孩子们要是进京营,就得有远超常人的本事,让别人服气,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还是不要进的好。”
戚继光是大将军,孩子们进了京营,一定会有许多的优待,因为他们一定会被人叫做戚少帅,就会有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这涉及到了公平二字,既然没有过人之能,还是不要到京营来破坏好不容易塑造出来的一点点公平了。
京营是陛下的京营,戚继光从来没有当做自己的私产,京营吃的是陛下的粮,穿的是陛下的衣。
“那除长子外,其余三子,一体恩荫千户,赠昭勇将军。”朱翊钧看着戚继光说道:“就不要推辞了。”
长子要继承奉国公的爵位,所以是其他三子。
但凡是戚继光掌握一点拥兵自重的技巧,也不至于落得个妻离子散,连生病都无钱看病,一代英豪那般潦倒,着实让人痛恨不已。
鞑清末年,搞了个小站练兵,练兵练出个袁世凯来。
而现在,戚继光甚至不让自己的儿子进京营,哪怕是以朱翊钧看来,戚继光的三子戚昌国已经能当大任,但戚继光还是设立了高高的门槛,将戚昌国拒之门外,不让他到京营来做少帅。
特别设立了那么高的门槛,就是为了避嫌。
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他打开了石灰喷灯,翻开了桌上整理好的奏疏。
这第一本奏疏,就让朱翊钧眉头紧蹙了起来,申时行遇到了麻烦,围绕着一条鞭法,朝廷和地方势要豪右们展开了角力。
这一次来势汹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