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八章 骂人不揭短,为什么要骂人?
周良寅万万没想到,大明的兵部尚书带着他们,到了大宁卫,就停下了!
让周良寅等御史独自面对李成梁!
所有人都知道戚继光好欺负,戚继光总是那样,脾气很好,他为了大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自从戚继光平倭至今,多少弹劾戚帅的奏疏,戚帅拿他们当回事了吗?那几个顶撞戚继光的京营百户,戚继光都不打算追究,他的刀从来都是对外不对内。
所以,周良寅等御史,其实不害怕戚继光,来到了大宁卫,虽然不敢再嚣张,但仍然是心里有底儿,知道戚帅不会拿他们这帮空谈的御史如何。
但是前往广宁卫,然后去辽东,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个巨大的挑战了,谭纶走到一半不走了!
谭纶和陛下说的也是到大宁卫具体看看,无论文人墨客如何臆想,不到大宁卫看看,那所谈皆是虚伪,谭纶喊了一辈子的复套,复大宁卫,却从来没到过大宁卫,是没有说服力的。
而看过之后,谭纶更加确信,这里,必须要紧紧的握在大明的手中。
谭纶看着那些个御史的影子,满是幸灾乐祸的对着戚继光说道:“他们到了北面,估计要受大罪了!李成梁可不是戚帅这样的好脾气,你看看李如松那孩子,都敢对你龇牙咧嘴。”
“该。”戚继光在老朋友面前,罕见的暴露了自己的情绪,他认为周良寅等人,就一个字,该。
李如松带着十二名御史来到了广宁卫,这一路上,李如松也没有为难周良寅等人,毕竟在戚帅的防区内,不给戚帅找麻烦,让李如松意外的是,他见到了他爹。
“爹…李总兵!京营参将李如松见过李总兵,今日周良寅等御史十二人,已经安全抵达广宁卫,正式进入辽东都司辖区,请在点检后,书押落印,好教末将回营复命!”李如松挺直了腰板,在广宁城外,将周良寅等御史交接到了李成梁的手中。
周良寅总觉得古怪,听着自己就跟流放犯流放一样!
而李成梁让手下军兵点检之后,在文书上书押落印,交给了李如松,往旁边走了几步,看着李如松,那是越看越满意,低声说道:“老大,还要回营,咱们父子啊就长话短说。”
“李总兵,办差的时候,称我李参将!”李如松仍然站直了身子,大声的说道。
“反了你了!”李成梁给了李如松一脚,拿他的话堵他,简直逆子。
“嘿嘿。”李如松轻松了一些。
李成梁满是感慨的说道:“伱这一仗,打得好啊,没辱没了老子的名头,好好跟着戚帅学,他那个人谨慎了一辈子,你能学到三分谨慎,那李家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光宗耀祖的不是爹吗?”李如松已经确定,现在说话的是父亲,不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他只是觉得父亲说话奇奇怪怪的,都是大明的臣子,都是给大明效力,怎么他李如松打胜仗,就是光耀门楣,他父亲打胜仗就不是了呢?
李成梁略显有些怅然,想了想,才说道:“你爹哪里光宗耀祖了,不给祖宗蒙羞就是好的了,大司马为什么不来辽东?还不是知道来了,大家都尴尬?索性就不来了,辽东也就是比西北晋党好那么一点。”
“算了,说了你也不懂,好好做你的就是了,咱家就指望你了。”
辽东有了藩镇化的基础,这一切都是在严酷的环境中,许多不得已的选择不断累加造成的局面,积重难返,他只能往前走。
就比如去年辽东巡抚杨兆,辽东副总兵赵完责,辽东掌粮郎中王念等人,今年的辽东巡按刘台,自然是他们自己为非作歹,被李成梁抓了个正着,最后上奏朝廷坐罪。
可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去看,何尝不是他李成梁拥兵自重?
晋党的杨兆、赵完责、王念和你李成梁不和,要朝廷调走,张党的巡按刘台,你也要朝廷调走,你李成梁这不是依功威逼朝廷,不能对你李成梁监察吗?
如果这样去看这个问题,李成梁就是个军头,是藩镇。
李成梁平虏堡之战,也就是想打赢,也没想过朝廷会恩赏,但是李如松打的实在是太好了,从出塞之后,李如松一马当先,作为先锋,在营州卫凿穿了敌营,在大宁卫攻破了城池,大雪天,一日七十里,威逼全宁卫。
最后李成梁还是捞到了宁远伯的世券。
李成梁满是感叹的说道:“朝廷现在很为难,张党的人不让进辽东,晋党的人不要入辽东,那谁来监察,只有一个张学颜,独木难支,最近也没往辽东派人。”
“大司马说,朝廷有打算让侯于赵来辽东巡按,也不知道是大司马是不小心,还是有意说于我听。”李如松听闻父亲说话,面色惊疑不定的说道。
谭纶在大宁卫,说起了朝中的事儿,自然就说到了侯于赵,李如松当时权当听个乐子。
谭纶像是不经意谈起,说是有人举荐了侯于赵到辽东,还未定论。
谭纶到底是有意的,还是不小心呢?
“侯于赵咋样?”李成梁可不是李如松这个啥都不懂的孩子,李成梁太清楚朝堂这潭水有多混了,谭纶这话,李成梁清楚的知道,就是一个小小的试探。
若是李成梁对朝廷仍然有恭顺之心,自然会提到刘台的案子,负责押送…保护十二名言官的李如松自然会说起侯于赵的人事安排,这就顺理成章的询问了李成梁的意见。
若是李成梁十分得意于先是赶走了杨兆,又是赶走了刘台,那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也就不会和儿子说到目前辽东的困境,那就顺理成章的试探出了李成梁已经打定主意,要当割据一方的藩镇,山大王。
朝廷对辽东的决策,也算是有谱。
李如松嘴角抽动了下说道:“侯于赵的话,忠君体国!”
“我大明朝还有忠君体国的言官?!”李成梁惊讶无比的说道。
“海瑞不是吗?”李如松低声说道:“我看周良寅这些言官也不错啊,仗是在塞外打的,有怀疑也正常,你看,到了大宁卫也是和和气气的,对京营的胜利,啧啧称奇,也认可了京营的功绩。”
李成梁一巴掌拍在了李如松的脑门上。
“爹!你又打我!你又打不过我!你儿子都这么大了,你还揍我!”李如松气急,怎么又挨了一巴掌,疼倒是不疼,多丢人啊,随行的步营都看着呢!
现在李如松已经是步营的参将了,手下三千多人,也是要面子的!
“你是我儿子,你就是当了大将军,我也能揍你!”李成梁语重心长的说道:“儿呀,太年轻了,海瑞是极个别,你看吧,周良寅这帮人回京之后,必然会翻脸,他们现在老实,是刀架在脖子上,不能不说实话,你猜他们回京后会怎样?必然胡说八道。”
“真的?”李如松看向言官的表情变得冰冷无比,他相信他爹的话,因为他爹老是打胜仗,在当下,要是不懂政治,绝对打不了胜仗!
李成梁吃过这个闷头亏,大明的军将们,哪个没吃过这个闷头亏?李成梁低声说道:“如果周良寅回京后翻脸,从今往后,你记住了,日后千万不要信任他们,哪怕你信皇帝呢,皇帝至少还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打赢了,皇帝真的赏!”
“孩儿记住了。”李如松最终答应了下来,他年纪不大,对言官的千张面孔,见识还是太少了。
周良寅在辽东受到了非人一般的待遇!没错,非人待遇,
十二名御史,每天吃的饭是由辽东提供,就两张光饼,梆硬梆硬,难以咀嚼,还贼难吃,连个肉都没有,这也就罢了,他们连热水都没有一口!他们在辽东以雪补水。
辽东军吃什么,御史们就吃什么,李成梁吃香的喝辣的,居然给御史们吃这个东西!
而且没有暖阁,更没有人伺候御史们更衣,盥洗,这让御史们对李成梁的意见极大!
最关键的是,李成梁整天放老虎吓唬人!
李成梁的辽东都司养着三头猛虎,这些御史办差的时候,这几头健壮的老虎就在他们不远处打盹,一旦这些言官胡言乱语,李成梁真的会放老虎养人。
既然都觉得他李成梁是藩镇军头,老子就拿出军头的做派了,吓唬吓唬这群整天呈口舌之利,搬弄是非的家伙。
周良寅等御史到了平虏堡,看过了战场后,点检了下首级功,立刻马上,没有任何犹豫的掉头就回京去,回去的路上,马车从四辆变成了一辆,十二名御史挤在了一辆车里,还有他们的行李等物。
李成梁的意思非常明确,其他三辆车,摔沟里,摔坏了!
周良寅等人一直到了山海关,都在这一辆车里挤着,直到进入京畿地面,才换成了四辆车,疾驰入京。
十二名御史联名上了一道奏疏,痛骂李成梁苛责言官,而且还把戚继光给骂了,说戚继光贪功冒进,朝中庙堂画册止于大宁卫,可是戚继光居然想要进攻全宁卫,打下全宁卫来,这是贪功大罪。
是的,周良寅等人翻脸了。
李成梁的确苛责言官,还放老虎吓唬他们,戚继光的确打算冒进,进攻全宁卫,这都是实情。
朱翊钧收到两本奏疏,快马送到大宁卫和辽东都司,让迁安伯和宁远伯上奏陈情。
十多天后,李成梁说他就是这么干。
军爷们在前线打生打死,这群狗东西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坐在暖阁里搂着美人,对军爷指指点点,给他们吃光饼都是看在他们朝廷命官的面子上,若非朝廷命官,早丢给熊罴,让熊罴当过冬粮了!
李成梁这封奏疏可是尽显军头的威风,而后话锋一转,请求朝廷派侯于赵到辽东巡按为张学颜佐贰,辽东之事繁杂,不能都压在张学颜一人身上,还请宝岐司吏员,前往辽东主持种田、地窖、甘薯、马铃薯等指导种植。
一方面李成梁真的苛责言官,一方面,又请言官侯于赵到辽东去继续巡按,这就是个表态,辽东还是朝廷的辽东,不是他李成梁的辽东。
而戚继光的陈情疏,也很有意思,他承认自己确实是要进攻全宁卫,但是不承认自己是贪功冒进。翻译翻译就是,我就是能打赢,能打赢还是贪功冒进吗?
说的很有道理,无法反驳,战场上,赢了就是赢了,说话就是底气十足。
而李如松则上了一道奏疏痛骂周良寅等人都是无耻之尤,把他们在大宁卫的所有言谈都记录在册,送到了京师,深刻的揭露了这些言官翻脸不认人的丑恶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李如松是真的恨!
这些御史,到了大宁卫,京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军功战场给你们点检,军功战线没有屁话可讲,质疑起了前军指挥的决策,战场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这些言官又不打仗,打输了死的不是他们是吧!
让周良寅等御史独自面对李成梁!
所有人都知道戚继光好欺负,戚继光总是那样,脾气很好,他为了大局,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自从戚继光平倭至今,多少弹劾戚帅的奏疏,戚帅拿他们当回事了吗?那几个顶撞戚继光的京营百户,戚继光都不打算追究,他的刀从来都是对外不对内。
所以,周良寅等御史,其实不害怕戚继光,来到了大宁卫,虽然不敢再嚣张,但仍然是心里有底儿,知道戚帅不会拿他们这帮空谈的御史如何。
但是前往广宁卫,然后去辽东,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个巨大的挑战了,谭纶走到一半不走了!
谭纶和陛下说的也是到大宁卫具体看看,无论文人墨客如何臆想,不到大宁卫看看,那所谈皆是虚伪,谭纶喊了一辈子的复套,复大宁卫,却从来没到过大宁卫,是没有说服力的。
而看过之后,谭纶更加确信,这里,必须要紧紧的握在大明的手中。
谭纶看着那些个御史的影子,满是幸灾乐祸的对着戚继光说道:“他们到了北面,估计要受大罪了!李成梁可不是戚帅这样的好脾气,你看看李如松那孩子,都敢对你龇牙咧嘴。”
“该。”戚继光在老朋友面前,罕见的暴露了自己的情绪,他认为周良寅等人,就一个字,该。
李如松带着十二名御史来到了广宁卫,这一路上,李如松也没有为难周良寅等人,毕竟在戚帅的防区内,不给戚帅找麻烦,让李如松意外的是,他见到了他爹。
“爹…李总兵!京营参将李如松见过李总兵,今日周良寅等御史十二人,已经安全抵达广宁卫,正式进入辽东都司辖区,请在点检后,书押落印,好教末将回营复命!”李如松挺直了腰板,在广宁城外,将周良寅等御史交接到了李成梁的手中。
周良寅总觉得古怪,听着自己就跟流放犯流放一样!
而李成梁让手下军兵点检之后,在文书上书押落印,交给了李如松,往旁边走了几步,看着李如松,那是越看越满意,低声说道:“老大,还要回营,咱们父子啊就长话短说。”
“李总兵,办差的时候,称我李参将!”李如松仍然站直了身子,大声的说道。
“反了你了!”李成梁给了李如松一脚,拿他的话堵他,简直逆子。
“嘿嘿。”李如松轻松了一些。
李成梁满是感慨的说道:“伱这一仗,打得好啊,没辱没了老子的名头,好好跟着戚帅学,他那个人谨慎了一辈子,你能学到三分谨慎,那李家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光宗耀祖的不是爹吗?”李如松已经确定,现在说话的是父亲,不是辽东总兵李成梁。
他只是觉得父亲说话奇奇怪怪的,都是大明的臣子,都是给大明效力,怎么他李如松打胜仗,就是光耀门楣,他父亲打胜仗就不是了呢?
李成梁略显有些怅然,想了想,才说道:“你爹哪里光宗耀祖了,不给祖宗蒙羞就是好的了,大司马为什么不来辽东?还不是知道来了,大家都尴尬?索性就不来了,辽东也就是比西北晋党好那么一点。”
“算了,说了你也不懂,好好做你的就是了,咱家就指望你了。”
辽东有了藩镇化的基础,这一切都是在严酷的环境中,许多不得已的选择不断累加造成的局面,积重难返,他只能往前走。
就比如去年辽东巡抚杨兆,辽东副总兵赵完责,辽东掌粮郎中王念等人,今年的辽东巡按刘台,自然是他们自己为非作歹,被李成梁抓了个正着,最后上奏朝廷坐罪。
可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去看,何尝不是他李成梁拥兵自重?
晋党的杨兆、赵完责、王念和你李成梁不和,要朝廷调走,张党的巡按刘台,你也要朝廷调走,你李成梁这不是依功威逼朝廷,不能对你李成梁监察吗?
如果这样去看这个问题,李成梁就是个军头,是藩镇。
李成梁平虏堡之战,也就是想打赢,也没想过朝廷会恩赏,但是李如松打的实在是太好了,从出塞之后,李如松一马当先,作为先锋,在营州卫凿穿了敌营,在大宁卫攻破了城池,大雪天,一日七十里,威逼全宁卫。
最后李成梁还是捞到了宁远伯的世券。
李成梁满是感叹的说道:“朝廷现在很为难,张党的人不让进辽东,晋党的人不要入辽东,那谁来监察,只有一个张学颜,独木难支,最近也没往辽东派人。”
“大司马说,朝廷有打算让侯于赵来辽东巡按,也不知道是大司马是不小心,还是有意说于我听。”李如松听闻父亲说话,面色惊疑不定的说道。
谭纶在大宁卫,说起了朝中的事儿,自然就说到了侯于赵,李如松当时权当听个乐子。
谭纶像是不经意谈起,说是有人举荐了侯于赵到辽东,还未定论。
谭纶到底是有意的,还是不小心呢?
“侯于赵咋样?”李成梁可不是李如松这个啥都不懂的孩子,李成梁太清楚朝堂这潭水有多混了,谭纶这话,李成梁清楚的知道,就是一个小小的试探。
若是李成梁对朝廷仍然有恭顺之心,自然会提到刘台的案子,负责押送…保护十二名言官的李如松自然会说起侯于赵的人事安排,这就顺理成章的询问了李成梁的意见。
若是李成梁十分得意于先是赶走了杨兆,又是赶走了刘台,那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也就不会和儿子说到目前辽东的困境,那就顺理成章的试探出了李成梁已经打定主意,要当割据一方的藩镇,山大王。
朝廷对辽东的决策,也算是有谱。
李如松嘴角抽动了下说道:“侯于赵的话,忠君体国!”
“我大明朝还有忠君体国的言官?!”李成梁惊讶无比的说道。
“海瑞不是吗?”李如松低声说道:“我看周良寅这些言官也不错啊,仗是在塞外打的,有怀疑也正常,你看,到了大宁卫也是和和气气的,对京营的胜利,啧啧称奇,也认可了京营的功绩。”
李成梁一巴掌拍在了李如松的脑门上。
“爹!你又打我!你又打不过我!你儿子都这么大了,你还揍我!”李如松气急,怎么又挨了一巴掌,疼倒是不疼,多丢人啊,随行的步营都看着呢!
现在李如松已经是步营的参将了,手下三千多人,也是要面子的!
“你是我儿子,你就是当了大将军,我也能揍你!”李成梁语重心长的说道:“儿呀,太年轻了,海瑞是极个别,你看吧,周良寅这帮人回京之后,必然会翻脸,他们现在老实,是刀架在脖子上,不能不说实话,你猜他们回京后会怎样?必然胡说八道。”
“真的?”李如松看向言官的表情变得冰冷无比,他相信他爹的话,因为他爹老是打胜仗,在当下,要是不懂政治,绝对打不了胜仗!
李成梁吃过这个闷头亏,大明的军将们,哪个没吃过这个闷头亏?李成梁低声说道:“如果周良寅回京后翻脸,从今往后,你记住了,日后千万不要信任他们,哪怕你信皇帝呢,皇帝至少还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打赢了,皇帝真的赏!”
“孩儿记住了。”李如松最终答应了下来,他年纪不大,对言官的千张面孔,见识还是太少了。
周良寅在辽东受到了非人一般的待遇!没错,非人待遇,
十二名御史,每天吃的饭是由辽东提供,就两张光饼,梆硬梆硬,难以咀嚼,还贼难吃,连个肉都没有,这也就罢了,他们连热水都没有一口!他们在辽东以雪补水。
辽东军吃什么,御史们就吃什么,李成梁吃香的喝辣的,居然给御史们吃这个东西!
而且没有暖阁,更没有人伺候御史们更衣,盥洗,这让御史们对李成梁的意见极大!
最关键的是,李成梁整天放老虎吓唬人!
李成梁的辽东都司养着三头猛虎,这些御史办差的时候,这几头健壮的老虎就在他们不远处打盹,一旦这些言官胡言乱语,李成梁真的会放老虎养人。
既然都觉得他李成梁是藩镇军头,老子就拿出军头的做派了,吓唬吓唬这群整天呈口舌之利,搬弄是非的家伙。
周良寅等御史到了平虏堡,看过了战场后,点检了下首级功,立刻马上,没有任何犹豫的掉头就回京去,回去的路上,马车从四辆变成了一辆,十二名御史挤在了一辆车里,还有他们的行李等物。
李成梁的意思非常明确,其他三辆车,摔沟里,摔坏了!
周良寅等人一直到了山海关,都在这一辆车里挤着,直到进入京畿地面,才换成了四辆车,疾驰入京。
十二名御史联名上了一道奏疏,痛骂李成梁苛责言官,而且还把戚继光给骂了,说戚继光贪功冒进,朝中庙堂画册止于大宁卫,可是戚继光居然想要进攻全宁卫,打下全宁卫来,这是贪功大罪。
是的,周良寅等人翻脸了。
李成梁的确苛责言官,还放老虎吓唬他们,戚继光的确打算冒进,进攻全宁卫,这都是实情。
朱翊钧收到两本奏疏,快马送到大宁卫和辽东都司,让迁安伯和宁远伯上奏陈情。
十多天后,李成梁说他就是这么干。
军爷们在前线打生打死,这群狗东西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坐在暖阁里搂着美人,对军爷指指点点,给他们吃光饼都是看在他们朝廷命官的面子上,若非朝廷命官,早丢给熊罴,让熊罴当过冬粮了!
李成梁这封奏疏可是尽显军头的威风,而后话锋一转,请求朝廷派侯于赵到辽东巡按为张学颜佐贰,辽东之事繁杂,不能都压在张学颜一人身上,还请宝岐司吏员,前往辽东主持种田、地窖、甘薯、马铃薯等指导种植。
一方面李成梁真的苛责言官,一方面,又请言官侯于赵到辽东去继续巡按,这就是个表态,辽东还是朝廷的辽东,不是他李成梁的辽东。
而戚继光的陈情疏,也很有意思,他承认自己确实是要进攻全宁卫,但是不承认自己是贪功冒进。翻译翻译就是,我就是能打赢,能打赢还是贪功冒进吗?
说的很有道理,无法反驳,战场上,赢了就是赢了,说话就是底气十足。
而李如松则上了一道奏疏痛骂周良寅等人都是无耻之尤,把他们在大宁卫的所有言谈都记录在册,送到了京师,深刻的揭露了这些言官翻脸不认人的丑恶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李如松是真的恨!
这些御史,到了大宁卫,京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军功战场给你们点检,军功战线没有屁话可讲,质疑起了前军指挥的决策,战场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这些言官又不打仗,打输了死的不是他们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