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蜀汉君臣
“不错,我派人放出流言,以免秦军拖延时间,秦军早进汉中一天,我军就能早一天得到击败汉军的机会!”
吴用解释道。
杨大眼脸色变幻,
他虽然也在催促秦军早日出兵,但心中也知道秦军的确需要一定时间熟悉飞舟,吴用用流言这么一刺激,秦军是被刺激的要出兵了,但他也被牵连其中。
为了防备飞舟出现问题,杨大眼势必要和对方一起南下。
除了辅助秦军操纵飞舟外,秦军也是为了防备万一,
例如夏军心怀不轨让飞舟出现意外,王翦所部大军被扔到汉中没办法回来……王翦所部肩负着秦国南面的整条防线。一旦大军溃败,蜀汉大军便能直指咸阳。
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
以王翦谨慎稳重的性格,就算要出兵,也要带上夏军杜绝一切隐患。
“你这一下把秦军刺激的不轻,王翦已经有意出兵了!”
杨大眼神色复杂的说道:“不过我也被牵扯其中,必须辅助秦军操纵飞舟一起南下!我若是不答应王翦的条件,对方必然会怀疑我军另有用心……”
说好的只是押送飞舟就能立下大功呢?
杨大眼在来之前,以为自己得到了陛下的看重,此行只要把飞舟送到王翦手中,就能稳稳的立下功劳。
没想到,现在还要跟着秦军一起南下。
吴用也有些惊愕,不过他很快就平复了情绪,明白了秦国的担忧,说道:“杨将军和秦军一起南下也不妨事,有飞舟在手,我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会出现意外!”
杨大眼嘿然,开始利用传音法坛和咸阳的裴矩交流。
结果裴矩的想法和吴用一样,都以为杨大眼应该走这一趟。
杨大眼听罢,也只能答应。
……
汉中,沔阳。
蜀汉大军正屯驻此地,刘备统帅全军在此坐镇。
这里西方不远便是入蜀第一关的阳平关,西北则是进入武都、陇西的祁山大道,北方则是陈仓道、褒斜道的关口。
所以蜀汉在这里屯驻大军防备秦军南下。
汉中和关中陇西有好几条通道,最左侧也是最宽敞的便是祁山道,源世界历史中诸葛亮北伐最喜欢走的便是这条路。道路比较宽敞。
便于运送粮草,但也有缺点,便是这条路太长只能攻略陇西等地。无法直接进入关中。
其次便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子午道因为魏延而名留青史,但这条路太过狭窄险要,若是有人信了魏延的邪敢走这条路,那下场必然是全军覆没。
明末时的高闯王,走了这条路最后全军被堵在谷道内被生擒,千刀万剐……
其他三条通道都可以行走兵马。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曹爽进攻蜀汉,都在这几条古道中行军。
在神州世界,原本狭窄的通道扩大可以容纳数万大军通行,
但相对应的,谷道的长度也延长了十倍。
刘备曾率军走陈仓道和秦军交战,屡战不胜,只能在汉中屯驻大军以防御为主。
沔阳除了距离傥骆道有些偏远之外,能以最快的速度封堵其他几条谷道,便于行军。于是南郑附近屯田开垦,沔阳屯驻大军,互为犄角。
“陛下,丞相云鹤传书!”
大将姜维一身戎装,前来沔阳城内的行宫大殿求见刘备。
说是行宫,实际上沔阳主要是军堡,城内的行宫大殿也十分的简单朴素,没有什么奢华的装饰。
刘备在大殿内不断的处理着从蜀中传来的各种军政要务。
蜀中留守的是蒋琬,大事小事都能梳理的井井有条,刘备只要时不时的审阅一番即可,汉中的政务,则由马良辅助。
需要刘备亲自处理的事情并不多,他主要是需要对这些军政要务有所了解。
“是伯约啊,快快进来!”
刘备的长相气质给人一种宽厚的感觉,
但实际上,刘备的性格作风就像是军中的老兵,不乏暴烈冲动。
后世流传已久的张飞鞭笞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
他遇到上司的打压欺辱,选择释放怒火,一次冲动便荒废了好几年的成长时间。
都说刘备是大后期英雄,实际上刘备早年若是能成熟一些,手段能婉转柔和一番,那他以县尉的身份起家,崛起一方不是难事。
不断的转战四方,他的性格占了一部分原因。不过也正是有了那些磨炼挫折,才有了以后百折不挠,五十余岁依然不改
此时的刘备,当年的冲动已经被压在内心深处,但还没有完全的改变,那种让人如沐春风,让人不自觉的放松情绪的风采气度。
在看到姜维前来后,刘备面上不由自主的便浮现出笑容,连忙放下手中的奏疏,招呼对方进来。
姜维,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
和诸葛亮一样为了蜀汉鞠躬尽瘁,在刘禅投降之后还不忘想尽办法挽天倾。
蜀汉君臣,除了极少部分人之外,基本上都同心同德,为了振兴大汉而努力。和曹魏君臣的权谋、东吴君臣的内斗有着明显区别。
神州世界中,能让历史上的那些旧部再次来投的开国君主,也就刘秀和刘备了。
嬴政和刘彻不算……嬴政继承了秦国历代基业,刘彻不是开国君主。秦汉的名臣名将投奔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自身魅力,而是下意识的习惯。
相对应的,刘备在降临之后,看了蜀汉的史书,也是心绪无比复杂。
尤其是在看到诸葛亮屡次北伐耗尽心力,星落五丈原,姜维为了大汉赤心一片最终殉国后,更是把姜维看做真正的心腹。
在他心中仅次于关张赵和诸葛亮。
这样的有能力的忠臣,若是不重用那就是傻子。
姜维进来后,将手中的书信奉上。
他说道:“陛下,丞相在襄阳已经仿造出飞舟,特意施展云鹤传书之法送来制作流程,还有针对飞舟而创出的流风回云法阵……”
刘备立刻拿起书信看了一眼,笑道:“孔明果然是智深如海。”
吴用在汉中放出流言,但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放出的流言竟然是真的,诸葛亮在得到飞舟的残骸后,以最快的时间研究出了仿制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