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以退为进
汇聚在永安县郊外的兵力,加上两郡民兵组织,共计两万人,中州兵占据一半,这一战下来,他们的伤亡起码达到八千人。
而三万的盗匪,伤亡一万五千人左右,双方战损比,基本一比二。
要是在继续打下去,就算彻底剿灭了剩下的盗匪,中州兵这边也剩不了多少,能够以这种劝降的方式投降,是最好的办法了。
盗匪们的担忧,苏纪、李重湘二人早就考虑好了,在停战后,派出了一队信使人马,前往盗匪的驻地,交给了他们一封由苏纪、李重湘二人的亲笔承诺。
只要放下武器投降,除了穷凶极恶之辈,其余的人,自然会留下一命。
看着信件结尾盖的大印,算是给了一众盗匪吃了一个安心丸。
有了两位中州大人物的承诺,倘若事后反悔,一定会影响他的声望。
到了他们这级别的高层,看中的不再是多大的权势,而是自身的声望,就如二王苏哲、苏泰一般,即便亲手弑君,打死也不会承认,而且还得搞一份所谓的退位诏书,以示二人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正统性。
无论是在大凉,还是其他各国,倘若没有名正而言的合法、正统,就算手中有多大的权势,多少的人马,终究也会遭受他人讨伐,早晚也会自取灭亡。
所以,有损自身威望的事,苏纪、李重湘二人是绝对不会干的。
之所以不将一众盗匪坑杀,也是有原因的,一来人员太多,起码有上万人。
坑杀上万人,在大凉的历史上并非没有,不过最后那些执行者的下场都不太好,而且还会留下残忍嗜杀的千古骂名。
这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其二,真坑杀了上万人的盗匪,在某种程度上,是能震慑境内的不法宵小,防止作恶。
但这种震慑,是无法持续一辈子,一旦二人衰败老去,要么中州境内又出现动荡,盗匪的出现也是早晚。
而再度面对围剿的官兵,聚集起来的盗匪,铁定不会投降,并且还会拿此事大做文章,从而扩大手下人马。
在决定没有半点退路下,聚集的盗匪只有鱼死网破,所做之事也会更加恶劣,往后中州百姓必定陷入彻底的水深火热中。
这种血腥坑杀,类似酷吏的手段,治标不治本,适当的杀戮震慑可以,但从长远来看,还得用完善严苛的律法,束缚宵小内心的邪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长治久安。
在解决了盗匪心中顾虑,这次的投降也很顺利,随着盗匪的投降,中州的动荡算是落下了帷幕。
但盗匪投降结束,不代表彻底放下心来,接下来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忙。
首先要迅速接管冯典占据的三郡,要是晚一些,怕会有人从中作乱,二来,对后方暴动反抗的百姓,第一时间安抚,并且招募一些合适的青壮年,在各郡组成民兵组织。
这事在两郡之地,苏纪、李重湘二人已经做的得心应手,颇有经验了,接下来直接复制就行。
按照苏祁安的计划,结束中州的动乱后,将一万的中州兵扩编两万,在每一郡,招募五千的民兵。
这样一来,总兵力就有五万人,完全能弥补原先被抽调的四万中州人马。
因为建立的是民兵,这些人从明面上看,不算正规军,就算日后苏哲、苏泰想找茬,也挑不出理由。
倘若软的不硬,直接来硬的,有五万人的兵力,也能让二王多少掂量一番。
至于扩编两万的中州兵,就更有由头可说,为了保护中州日后不出今日之事,防止盗匪混乱中州,自然要扩编中州兵。
在人数上,不过是两万人,以弥补中州兵力不足的损失,也在情理之中。
中州内部兵力的改变,一切都是为了防备苏哲、苏泰有理由的出兵。
二人窥探中州,苏纪、李重湘二人早就知道,与其等着对方以某种借口出兵,不如索性选择归顺。
当然这种归顺,并非无条件的,二王登基称帝,大凉有两位皇帝,就算得了诏书分治而立,但中州只归一主。
无法侍奉二主,因此谁想得到中州,就得分出胜负,当然为了表示诚意,在分出胜负前,中州始终对两位皇帝敞开大门,如有需要,一定积极配合。
这便是苏祁安替苏纪、李重湘二人找好的说辞,在平定中州盗匪后,第一时间发往京都,同时昭告天下。
看似苏纪、李重湘二人吃了很大的亏,但这叫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