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呦九 作品

第 4 章 偏我来时不逢春(4))

 如同上辈子一般,镇国公府一家子人都站在大门口接人。兰山君下马车的时候,镇国公夫人朱氏情不自禁的快走几步,差点摔倒,兰山君手快,连忙扶住了她的手臂,将人扶了起来。

 朱氏大哭出声,抱住人用力搂紧:“我的儿啊!”

 一群人过来劝,俱都眼眶红润,还是镇国公老夫人发话,“且先回屋里去,天寒地冻的,别将人冻坏了。”

 朱氏哎了一声,牵着兰山君的手紧紧不放。等到屋子里,又一个个的为她介绍家中亲人。

 “这是你祖母,快跪下磕头。”

 兰山君低声喊了一句,“祖母。”

 蜀音一出,镇国公老夫人神色微愣,心下起了不自在,到底没有多说什么,道:“快起来。”

 朱氏倒是没注意到这些,她极为高兴,抱着兰山君不放,又指着一对夫妻:“这是你四叔和四叔母。”

 兰山君继续磕头。

 剩下的就是兄弟姐妹了,镇国公府子嗣不丰,加上她才七人。但大少爷带着大少夫人在豫州为官,二姑娘嫁去了外地,所以在场的小辈便只有五人。

 三房的三少爷夫妻,七姑娘。四房的四少爷和五少爷。

 如此,一通认亲下来,零零碎碎,兰山君也收了不少礼。她一个一个谢过去,倒是显得沉着文静,聪慧伶俐。

 朱氏瞧着惊喜,搂着她道:“你祖父和父亲正在观里为死去的将士们祈福,因心诚,轻易是不回家的,你怕是要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了。”

 兰山君点头,“是。”

 兰七姑娘在一边瞧着小声说:“六姐姐看起话的性子。”

 兰三少爷闻言,嘴巴动了动,又咽回去,然后再次张开嘴巴没忍住道:“她刚开始很是喜欢说话,问我这个那个的,但前几日大雪,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就变了,真是奇怪。”

 兰七姑娘单名一个慧字,才十二岁。她撇嘴,“三哥,人哪里会突然变,你真是胡说八道。”

 兰三少爷一向让着小妹妹,笑着说,“我不与你争,往后你就知道了,你六姐姐性子……反正口头上是不会受欺负的。”

 兰慧好奇:“是么?”

 两人嘀嘀咕咕,老夫人见了好笑,“怎么,还有话要偷偷的说?”

 兰慧不敢直言,笑着说,“三哥哥说一路上的吃食呢。”

 老夫人哈哈大笑,指着兰三道:“你啊你啊,都是已经成婚的人,开年也要补缺了,怎么还跟孩子一般馋口。”

 便叫人摆饭,跟兰山君道:“你母亲不知道你的口味,让人多准备了好些菜,你瞧瞧可有你喜欢吃的。”

 兰山君瞧了一眼,一桌子清清淡淡的碗碟,是祖母爱吃的。但里头也有几个辣菜。虽不是蜀州菜,但想来是母亲特意为她准备的。

 她记得,因蜀人爱吃辣,祖母便滴辣不沾,整个镇国公府也就没了辣菜的影子。

 母亲对她,初时很是不错。

 兰山君谢了几句,垂头坐下,低声道:“都喜欢,我不

 挑口。”

 而后执筷()?(),

 夹菜()?(),

 用饭♀()_[(.)]♀2♀?╬?╬♀()?(),

 刻意犯了一些错()?(),

 尽量跟从前什么都不会的时候一样。不过就算是如此,因有了上辈子十年的见识和习惯,一举一动还算是能看。

 桌子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打量她,见她举止算不得粗俗,说话算不得粗鲁,虽然看起来做这些是生疏的,官话也带着蜀音,但周身透露出一股从容自在,很是让人心喜。

 朱氏一脸柔意,和婆母对视一眼,皆以为兰山君是在路上跟着兰三少爷学的。

 这是好事。如此用功,以后再教教,再改改,想来是极好的。

 等用膳之后,众人又坐在一块说话,朱氏笑着问:“听你三哥方才说,你是识字的?”

 兰山君点头,“识字。”

 因老和尚不肯教导,她最后撞南墙也没有撞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字还是到镇国公府后日以继夜学的。

 但这辈子不能再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认字了,也不能再用半年去学规矩不出门,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她说出早已经想好的说辞,“我家师父说,他出家之前是梧州人,幼年的时候家中做生意,也有钱财,便给他请了先生读书,所以是识字的。我便跟着他学,大多的字都认得。”

 这倒是没撒谎,句句是真,是老和尚喝醉酒之后跟她说的。

 兰慧小姑娘听得好奇,“那他怎么做和尚去了?”

 兰山君回忆:“师父说,他这个人,不喜欢读书,就喜欢打打杀杀,年轻的时候很想去看看话本中的快意江湖事,还夸出了海口,想成为一个英雄。结果提着刀去外头闯,发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又不好意思灰溜溜的回去,只好咬着牙给人家做教书先生,这样蹉跎了半生,终于悟了世俗,又因没有妻儿,索性做了和尚。”

 还是个云游和尚。

 老和尚吃着她拿回来的猪肉,嘴里流油:“也是巧了,我刚到淮陵,就碰见你了。”

 “哎,山君啊,我带着你可不好走,只能做个定脚和尚。”

 后头果然葬在了那座破庙里,想葬到别处去都不成了。

 兰山君叹息一声,看向朱氏,“母亲,我想这几日去洛阳的寺庙里面给师父做场法事,点盏长明灯。”

 朱氏:“这是应该的。”

 又说起往后的安排当年生的是一对双胎,生出来后有道士上门,告诫我们双胎要分开养才能长寿。于是连夜送走一个,留下一个。”

 送走的那个养在蜀州,这么多年也不敢声张,怕被阎王知晓夺了命数,于是满十六岁才敢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