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和米酒 作品

第233章 剧本

 反思原因,还是节奏把握的不好,里面过多繁琐细碎的内容,观众根本不感兴趣。 

 如今对照节拍表,毛病一下就找到了。 

 从开场、主题呈现、激励事件、争执、第二幕衔接点,到B故事、娱乐游戏、中点、坏蛋逼近、全部失去、灵魂黑夜,再到、突转、结尾、终场、主题重申。 

 每个环节多少比例内容,占比多少分钟,对观众的刺激作用在什么地方。 

 这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也不用靠感觉,靠经验了。 

 就比如开场这一段,要写主角在家过着清苦无望的生活,给主角立人设和创造动机。 

 在以往,故事要么以字幕开篇,要么就写一段旁白。然后开头给一个环境空镜,摇下来定住镜头,让人物出场。具体角色的性格和动机塑造,大部分都要靠解说来完成。 

 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认为,前面这阶段观众刚坐下,不宜推送大量的信息,要让人安定下来,慢慢的进入剧情。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用十到十五分钟,缓慢地节奏,将最宝贵的注意力

,给一段无聊至极的慢节奏段落,观众老爷能喜欢? 

 然而,林飞弄得这个。在节拍表中,第一幕直接被划分成四个具体的模块。 

 开场:作用是奠定情绪基调,让观众了解,这是个什么类型的故事,电影的刺激程度如何; 

 主题:就像报纸文章一样,直接点明,这个片子主要讲什么话题。是关于复仇、夺宝、拯救还是屠龙冒险。 

 激励事件:是什么打破了主角的平静生活,这个理由强不强烈,够不够让观众认同。 

 争执:也就是主角动机,一定是主角找到了足够说服自己的理由,找到了能够去冒险的动机。 

 回头再看,即便是金牌编剧黄百鸣写的剧本,也不过是一筐烂白菜。 

 人物的出场方式,就是人物的设定展开。想要写一个青年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的绝望感,不应该是让他躺着怨天尤人,而是要让他去做低效的,无聊的,低价值的重复性劳动。 

 躺床上抱怨,只能塑造一个无能的废物。 

 如果让成龙自己来写,他更愿意写一个青年在用一整天时间抓小鱼、缝补丁、糊火柴盒。因为这样,才显得错误的努力,更加绝望。 

 基调一出来,观众就会知道,这是个积极奋斗的青年,只是陷于环境,一时间困住了。 

 然后主题引入,当然是看见别人吃好的、穿好的,有正事儿做,激起了自己的比较心。 

 这时候,有个老乡带回来消息,说是云朗在盖大工厂,只要过去了,就能过上一个月赚两千块的生活。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还有一脸菜色的父母,他于是决定冒险闯港,为家人寻找一条过上美好生活的道路。 

 但这还不是踏上冒险的节点,还需要加强刺激。 

 比如家里急需一笔钱,心爱的女人也去了港岛,或者是面临一个抉择,突然得到一份月薪五十块的工作。 

 要理性之外,加上冲动,主角心一横,终踏上冒险的征途。 

 故事这么写,十五分钟的内容就很饱满了,观众也绝不会一开始就感觉到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