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柳叶 作品
第250章 遗物
她的感觉没错,这对表姐妹间确实有了心结。
想想纪采兰一家因周通家破人亡,纪采兰迁怒周凝月也就不奇怪了。
“这么说,令姑母知道匣子中是什么?”辛柚联想到纪母的死,心中生出怀疑。
如果周通留下了一些重要物件,某些人猜测落在纪母手里,纪母的死真的是单纯的意外吗?
“表姐说那小匣子有锁,姑姑有没有打开看,我就不知道了。”周凝月满心不安,小心翼翼问辛柚,“寇姐姐,我爹犯的事……还没完吗?”
辛柚握住周凝月的手,语气温柔:“周妹妹应该也知道了,这桩大案牵扯了许多大人物,如今判决虽已下,还有许多细节待查。不过你且放宽心,查探这些的是我一个朋友,不会再牵扯你和纪姐姐的。”
周凝月微微点头。
辛柚沉吟片刻,吩咐守在西屋外的小莲:“请纪姑娘过来说话。”
纪采兰进来时,怀着满腹好奇,视线从周凝月面上飞快掠过,看向辛柚。
“纪姐姐坐。”辛柚请纪采兰坐下,问起出事那日,“当时在家的只有你与周妹妹?”
“嗯,只有我们两个在家中。我爹和两个哥哥出门做事了,我娘买东西回来时官差已经到了……”
“那些官差有没有乱翻东西?”
纪采兰回忆了一下,摇头:“没怎么翻东西。”
其实这些问题辛柚完全可以问周凝月,但家逢巨变,无论是她,还是周凝月,或是纪采兰,都做不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
让纪采兰置身事外,无知无觉,不见得是好事,甚至会加深纪采兰对周凝月的心结。
“寇妹妹,是有什么问题吗?”纪采兰红着眼圈问。
“刚刚听周妹妹说,令先慈手中有她父亲留下的一个匣子——”
“我娘的死与那个匣子有关?”纪采兰失声问。
“令先慈的死,我会托人再调查一下。之所以重视周妹妹父亲留下的遗物,是因为出现了一位对你们不知是友是敌的人,为了你们的安全我想弄清情况。这件事,二位最好当做不知道。”
纪采兰与周凝月不由对视一眼,齐齐点头。
“纪姐姐知道那个匣子被放在何处吗?”
“我娘没说。不过——”纪采兰犹豫一瞬后,很快道,“有几处我娘习惯藏东西的地方,她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是知道的……”
辛柚记下纪采兰提到的几处地方,离开这处宅院后先去买下的宅子中离这最近的一处换衣,大家闺秀变成如纪采兰那样的小家碧玉,再前往猫儿胡同。
纪采兰家住如意坊猫儿胡同,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青壮大多在为生计奔波忙碌,胡同口有几个幼童玩耍嬉戏,还坐着几个闲聊的老人。
他们聊的正是纪家。
对街坊四邻来说,纪家这事等这几个玩耍的幼童长大都值得拿出来讲,何况现在。
辛柚神色自若走过去,来到胡同里的第三户。
半新不旧的纪家院门上贴了两张封条,昭示着这家人的不幸。
想想纪采兰一家因周通家破人亡,纪采兰迁怒周凝月也就不奇怪了。
“这么说,令姑母知道匣子中是什么?”辛柚联想到纪母的死,心中生出怀疑。
如果周通留下了一些重要物件,某些人猜测落在纪母手里,纪母的死真的是单纯的意外吗?
“表姐说那小匣子有锁,姑姑有没有打开看,我就不知道了。”周凝月满心不安,小心翼翼问辛柚,“寇姐姐,我爹犯的事……还没完吗?”
辛柚握住周凝月的手,语气温柔:“周妹妹应该也知道了,这桩大案牵扯了许多大人物,如今判决虽已下,还有许多细节待查。不过你且放宽心,查探这些的是我一个朋友,不会再牵扯你和纪姐姐的。”
周凝月微微点头。
辛柚沉吟片刻,吩咐守在西屋外的小莲:“请纪姑娘过来说话。”
纪采兰进来时,怀着满腹好奇,视线从周凝月面上飞快掠过,看向辛柚。
“纪姐姐坐。”辛柚请纪采兰坐下,问起出事那日,“当时在家的只有你与周妹妹?”
“嗯,只有我们两个在家中。我爹和两个哥哥出门做事了,我娘买东西回来时官差已经到了……”
“那些官差有没有乱翻东西?”
纪采兰回忆了一下,摇头:“没怎么翻东西。”
其实这些问题辛柚完全可以问周凝月,但家逢巨变,无论是她,还是周凝月,或是纪采兰,都做不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
让纪采兰置身事外,无知无觉,不见得是好事,甚至会加深纪采兰对周凝月的心结。
“寇妹妹,是有什么问题吗?”纪采兰红着眼圈问。
“刚刚听周妹妹说,令先慈手中有她父亲留下的一个匣子——”
“我娘的死与那个匣子有关?”纪采兰失声问。
“令先慈的死,我会托人再调查一下。之所以重视周妹妹父亲留下的遗物,是因为出现了一位对你们不知是友是敌的人,为了你们的安全我想弄清情况。这件事,二位最好当做不知道。”
纪采兰与周凝月不由对视一眼,齐齐点头。
“纪姐姐知道那个匣子被放在何处吗?”
“我娘没说。不过——”纪采兰犹豫一瞬后,很快道,“有几处我娘习惯藏东西的地方,她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是知道的……”
辛柚记下纪采兰提到的几处地方,离开这处宅院后先去买下的宅子中离这最近的一处换衣,大家闺秀变成如纪采兰那样的小家碧玉,再前往猫儿胡同。
纪采兰家住如意坊猫儿胡同,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青壮大多在为生计奔波忙碌,胡同口有几个幼童玩耍嬉戏,还坐着几个闲聊的老人。
他们聊的正是纪家。
对街坊四邻来说,纪家这事等这几个玩耍的幼童长大都值得拿出来讲,何况现在。
辛柚神色自若走过去,来到胡同里的第三户。
半新不旧的纪家院门上贴了两张封条,昭示着这家人的不幸。